博毅雅向湖北捐赠医用无创呼吸机140台 填补呼吸设备缺口为疫情助力

2020-03-10

2月末,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结束在华考察后,发出感叹,如果得了新冠肺炎,希望在中国治疗,“一家医院里,就有50-60台呼吸机,5ECMO。”他没想到的是,一场全球供应链的协作,支持了如此高密度的设施。

瑞典哥德堡是博毅雅(上海)医疗科技的总部和生产基地。1月中旬开始,这里的工厂就没有了周末和假期,紧急赶制疫情急需的治疗设备——医用呼吸机。瑞典当地的数百名工人,每天凌晨5:00全部到岗,5:30准点生产,直到晚上9:30,在一个高福利、没有加班文化的国度,这是罕见的。在抗疫一线,博毅雅投放了约3000台设备,工信部则协调超过1.5万台呼吸机运往湖北。即便如此,未治愈的确诊患者数万,呼吸机依然缺口难填。2月下旬,湖北主管官员公开称,ECMO、大流量无创呼吸机等救治重症病人的医疗设备“还是紧缺”。

总数8万,短缺乍现

由于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多个器官,肺部又首当其中,对于重型、危重型病患的治疗,需要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,呼吸支持尤为重要。

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中特意提到,“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”是重症病例的首选机械通气方式,“若短时间(1-2小时)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,应当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。”

1/3患者必备,至少25000

  呼吸机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,却和许多设备一样,第一次大发展要起步于2003年的“非典”时期。

  当年,钟南山院士以无创呼吸机救治大量病患,且医护也没有交叉感染,很多医院认识到了无创呼吸机的价值。

  有行业人士向《21CBR》表示,很多医院增加了无创呼吸机的采购,却因设备不会用,没有物尽其用。“其实,医生有充分经验,几分钟就能将面罩调整好,越是专业,越有用无创的底气。”李巍说,往往水平越高的医院,无创呼吸机越是普及。

这一次,无创呼吸机又成为急需

  据李巍预估,现在确诊约为8万人,抛去约10%的危重症患者,结合一线的治疗情况,剩下患者中至少1/3要呼吸机辅助吸氧,短时期内由于不能共享,实际需要的呼吸机至少在25000台左右。

  “中度患者一上无创呼吸机后,就是专人专用,不考虑后续消毒时间的话,一天至少运转10小时以上,且整个使用病程平均在10天。” 李巍解释,新冠病毒尚无特效药,有的患者肺部呼吸功能逐渐丧失,一旦血氧饱和度下降,用设备进行呼吸支持必不可少,而有创通气容易造成感染风险,无创呼吸机成为治疗首选。

一家医院或一个医疗队,无创加有创的呼吸机配备量常规不过十数台,往往只够一个重症科室的危重患者使用,因此,不难理解有的医院急切寻求呼吸机补给,这不只考验医疗体系的存量协同能力,也考研品牌方的增量供货能力。

  以博毅雅为例,生产基地设在哥德堡和美国波士顿,产能主要在境外,就必须动员全球力量。博毅雅在一线投入的呼吸机数量超过2000台,加上捐赠的470台(总价值超过5000万),大体供给了预估所需25000台设备的1/10,分发至湖北10个以上的地级市,所有设备特意选了刚在欧洲获批上市的两款产品Vivo45Vivo3

  “疫情患者数量大,传染性强,首选无创呼吸机,不需切开气管,降低感染风险;其次,患者病情持续加重,可能需要有创介入,就选择了可以直接转换有创的设备;两款产品可移动以及自带储电,方便患者转运使用,同时具备的远程检测、操作功能,可帮助医生降低交叉感染风险。”李巍解释说。


分享